13875931340
品牌资讯
联系我们

多艺猴艺体教育连锁机构

何老师:13875931340

地 址:长沙市天心区新联路东319号湘水熙园5栋临街二楼整层

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作者:admin 日期:2018-05-21 01:54:31 人气:77

从业少儿美术教学多年,一些浅薄的教学经验,通过问答的行文整理出来,分享给家长朋友们。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国家对美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画画这门艺术。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形成共鸣,或许是对孩子学画最好的支持。今借接力出版社《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画——小饼干与围裙妈妈200例经典案例解析》出版之际,逐一对书中200幅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导读,如果有幸能对家长们、儿童美术从业者们,喜好原创形象艺术的热心人士们有所助益,这即是最大的鼓励了。


一、问题:【孩子的画到底要求像不像?】
回答:建立在孩子心理认知和生理阶段特点上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就是说作为孩子们,他们这个时候心中已经有很多想法了,但是画不出来,尤其集中在小班(3.5-6岁),画不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先拿出一种来分析,粗浅的理解为画画的技法(手上功夫/基本功)达不到,这时候我们可能要强调技法,强调技法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能就是“画什么要像什么”(备注:基本功的体现也有很多,我们为了方便理解,先以此点作为案例分析),诚然,这个老问题的确困惑了很多人,针对“孩子画画,到底要求像不像?”市场上基本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要像,因为以前老师教授画画,就是这样教啊,老师在黑板上画只猫,我们也要画的很像猫才对;另外的观点则完全相反,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注重主观表达和对美的感受,情感释放即可,至于画成什么也没关系。其实杨帅浅薄的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放在与之对应的思想结构和心理认知里,由此推出:引导孩子画画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生理阶段特点之上的,举个例子,孩子在四岁左右画一个人物,很可能呈现了一个“蝌蚪人”,那么这个画面就是符合孩子的,若是要求孩子把这个人物画的非常像,甚至说比例关系、特征样貌等分外准确,那么就有些“拔苗助长”了,因为这些要求很可能是一个十岁左右孩子需要掌握的。年龄段越小的孩子,越侧重对美的感知、涂鸦和思维发散想象等综合素质培养,年龄越大的孩子在尊重孩子想象发散等素质思维的基础上开始对方法技巧专业上更加侧重,儿童美术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美术教学,我们作为老师,亦或是作为家长,看孩子的画时,不见得非以成人的眼睛来看,更应回归到和孩子的一样的心灵,用心去看,这样就可以规避掉很多我们成人所理解的标准,正如《小王子》所言:“这是我的一个秘密,再简单不过的秘密,一个人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而小王子是谁?他正是个孩子啊,想到这里,突然醍醐灌顶了一般。


二、问题:【孩子画简笔画是对还是错?】
回答:关于固定思维和画面千篇一律的思考


有一次,在八个小朋友的试听课上,我和孩子们说,你们先按自己的想法画一张画吧,然后老师再来指导。最后的结果令人很震惊,所有的画面惊人的一致,八张画都有太阳,而且太阳都从画面右上角或者左上角冒出来一个半圆,发一道一道的光,甚至冒出的角度、大小、形状、涂的颜色也一样,当一个固定的模式,概念的成为孩子画画的一种理所当然,其实是令人揪心的。类似这样的模式还有很多,比如:每一张画都是蓝天、白云、小草地,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问孩子,你在北京的学校里,能看到蓝天白云吗?他们说看不到。既然看不到,为什么还要画蓝天白云小草地呢?孩子回答:小朋友都这么画,我也这么画。我当时突然意识到有问题,但是又不能直接和孩子们说,孩子们年龄小,判断标准并未完全形成,若是我提出这样画有问题,那么孩子会想,我以前那样画,有问题吗?孩子们就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这在某种角度上会戳伤孩子的自信。当然,这种固定思维和千篇一律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和我们的美术教育在低幼阶段教授简笔画有一定的关联,最近以来,很多人对简笔画嗤之以鼻,其实杨帅觉得简笔画本身并无好坏,孩子在一开始什么也不会画,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思路时,教授简笔画对于孩子认识绘画,和画出的结果呈现对孩子自信影响来说是有积极因素的,但是总是不断重复的画简笔画,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影响消极因素可能就会大于积极因素了,因为通过不断的重复,会让透过简笔画这种形式而“固束”孩子的思想,也就是说:简笔画的形式有利有弊,而形式下方的思想一旦被封住,则着实的“可怕”,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的美术教育通过简笔画的机器,不知不觉的统一了孩子对艺术理解的思想。这一点,我们的家长要深深的去感受,我们的老师要反复的思变,孩子画画的思维更应该趋向多元和开放,而非固定和填充。


三、问题:【孩子什么样的画是好画?】
回答:画面专业与情感语言螺旋递进


孩子的画,如果用好不好的字眼来形容,你就会已经掉到狭隘里了,因为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的标准本来就多元,再加上是孩子创作的画,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如果要将孩子的画量化出个好坏标准来,那就意味着你要制定素质教育标准,想想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大家试想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可能有的家长会提出质疑,比如说有的孩子画的就是好啊,我们再仔细琢磨家长这句话就可以推理出以下理由:孩子的颜色非常鲜艳(好看啊),孩子的造型画的非常准确(好像啊),孩子的画面非常的工整(好干净啊),孩子的这幅画线条多么的流畅(好熟练啊)等等,我们想想这些,都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这些点无意识的成为家长(成人)的评判标准,因为成人看画很容易带着偏专业的思路去理解,很少有家长去夸一副画面乱乱的画,也很少有家长求夸一副画面脏兮兮的画,也很少见到家长夸一幅画面颜色是灰糊糊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因为家长用成人审美标准认为乱、脏、灰都不美,可是我们家长再往深入里想,假如孩子画的乱乱的是要表达龙卷风席卷了大地,画的脏兮兮的其实他(她)就像直观的表达垃圾场,满画面的灰色万一是今天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心里不高兴,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灰灰的感觉呢?我们会忽然发现,哦,对,我们又以我们所理解的要求来衡量孩子了,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表达过:“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这里不是说技艺不重要,而是说在尊重孩子掌握技艺,扎实专业,夯实内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释放和掌控情感,情感传递的越真挚,形成的共鸣越高,要求的技艺和专业也就更强,不断良性发展,孩子们画画便会形成“螺旋递进”。


四、问题:【画出一张好画需要具备什么?】
回答:知识传授和生活自悟相互助益


长期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就会发现如今的孩子们异常的聪明,他们在知识量上开阔,另外,孩子们的课外班越来越多,英语、钢琴、美术基本上都是必学的,因为这三者训练的都是人的最关键的三个部位:嘴巴、耳朵、眼睛。除了这三者以外,有很多孩子们还学轮滑、跆拳道、围棋、小提琴、泥塑、冰球等等。不难想到,现在孩子们的知识量比起家长(或是老师)的童年来,应该丰富不知多少倍。有时候想,这些高知识含量和高素质的孩子们将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时,我们国家是多么温存睿智,这就需要我们的孩子们在儿童美术的学习中,理解美,感受美,实践美。在我们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足,孩子们虽然在高高的知识量上,但缺乏更多的经历,比如说“挫折性”,真正的生存力,面对困难的逆商力等等。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一张画,一个知识点,更应该是通过画画,通过艺术,理解普世价值中的最核心的部分,比如爱和美好,当然在缩小的范畴上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格教育,就像电影《灰姑娘》中妈妈在去世的时候和灰姑娘说的:“坚强、勇敢、仁慈、善良”。这也是我们老师引导孩子画画,或是家长在读孩子的画面时,需要告诉孩子们艺术反映的终极。为了更直观的阐释其重要性,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拿杨帅来做个范例,我是80后,是一位儿童美术老师,我有两个女儿,也是名家长,我因为职业关系又通过和大量家长接触,发现现在孩子的的家长们大多也都是70-80后。我们这代70-80后的父母们又大多是50后,因为时代背景及种种原因,我们的父母的经历很多,受正规教育不完整,知识结构体系存在欠缺。我们这些80后成长的比较顺利,知识结构没有断层,受过完整的教育,虽然80后大多数也是独生子女,但是碍于受过苦的老一辈们的谆谆教导,再加上我们成长在社会大起大革的过程中,眼睛和思想都开始经历的深刻和成熟了。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们,经历在父母丰厚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和溺爱上,仿佛少了些什么?少的或许就是那些经历,那些挫折,那些纠结,迷茫,甚至反复,也可以理解为那些“苦难”吧。而这些,并不是知识能完全给予的,家长读孩子的画或是老师引导孩子画画,不仅仅是美术本身,更是美的外延,美的深厚生活积淀,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用艺术再现生活的真实,知识传授和生活自悟相互助益,或许能更符合一张好画吧。


五、问题:【怎样能画出一张好画?】
回答:建立在自然天性上的博与专


经常有妈妈问,我们家孩子学哪一种画比较好?国画?油画?版画?绘本画?变变变思维绘画?甚至还有的妈妈问什么时候可以学习素描?速写?石膏静物等,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论美术和艺术家》中提到:“许多艺术家的失败,仅仅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画法,而指责其他画法,必须研究一切画法,而且要不偏不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将不会跟着某一个艺术家跑,应该做一切人的学生,而同时才能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应该把一切学到的功课,化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熟悉的艺术大师毕加索,他最伟大的就是一直在创新,在涉猎,在变化,在学习(包括像东方学习)等等,向画画以外的领域学习,延展,我们心中认为的大师最终的风格就是建立广博学习意义的基础上的,老师在引导孩子画画时,我们的家长在读懂孩子的画作时,首先让孩子有一个广博意义上的思考,广博结构甚至跳离美术学科思维,在跨学科思维的多维度里理解广博的宽泛性,这样的结构思维里诞生的精专,相对符合孩子选择的科学性;同样的道理,这种思考运用到老师和家长身上也成立,让孩子学画,也不一定非要孩子将来成为画家(艺术家),而更多的家长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孩子多一种爱好,理解审美,有想象力及艺术气质,这同样让老师们更应该思考儿童美术教学的意义和方向,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的教学系统,分解合理的教材课件,施展做到对孩子真正尊重的教学,这整体就是一个符合生态的系统,一名优秀的老师在引导好孩子学好一节美术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整个系统的运行,站在宏观的结构里执行微观,在微观的验证里完善宏观,与此不断往复,儿童美术教学生态形成顺应儿童本性的良性正向循环。综上所述:引导孩子画画,年龄段越小的孩子越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画法,博览众长、不受固定思维,概念风格之影响框束,不为了“教”而“教”,不为了“学”而“学”,让孩子顺其自然,符合天性的选择、创作,家长和老师只给选择题,而非固定答案。我们所熟悉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然教育和尊重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观点也为我们的教育或者教学提供了依据,由此,我们家长,或者老师,就是给孩子将来做出他(她)最喜欢的画法铺垫好选择的机会,交给孩子顺着天性自然,由心里去选择,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画画,任何兴趣爱好的选择,都是殊途同归的。


六、问题:【孩子画画是为了什么?】
回答:终极是给孩子自信的童年


每个孩子都像精灵一样纯真,孩子心里哪怕受到一点点伤害,都会跟随孩子一生,所以,作为家长,在读孩子的画时,要注意言语表达,最好不要说出“这画的是什么呀?”“怎么一点都不像?”“我感觉画的没有进步啊!”等等,因为画面本身来说很重要,但是通过画画,让孩子自信更重要。同样作为老师,也不可伤及孩子,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评价孩子的画时都要“慎言”,如果实在没想好,就不说,也比乱说的好,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场合等,比如,一个小朋友在画画是总是爱捣乱,最好等下完课后把他留下来,慢慢问这时为什么?如果你在课堂上当着其他孩子的面直接说孩子,那么他的心里一定会很难过,挫伤其自信,甚至和你就执拗着来,越不让干什么越干什么,对孩子在课堂上吼,也是一个老师的无能的表现,对孩子就必须练成“爱心”“耐心”“童心”,没有这三心,即使你的美术专业再好,也不行,比如你让一个大学教授教小孩,他也许真教不了,为什么,因为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生理,沟通语言、兴趣爱好,怎样保护孩子的自信等?杨帅以前教小朋友画画,曾经引导一个小朋友画蝴蝶,于是给她讲“化蝶”,可是小朋友只有5岁,她根本不懂梁山伯和祝英台,虽然你想告诉她,但是显然你错了,为什么,不了解孩子。你的不了解,一不小心就会伤及孩子自信。自信,是一切的根源,这个词最容易被自卑打败,自卑又最容易植根于童年,尤其是一个老师对孩子的伤害比家长有时候都厉害,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你说他一下,其实没事,因为孩子了解妈妈爸爸,但是老师不一样,孩子对于老师其实是尊重和敬畏的,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考量清楚。杨帅小学时因为数学不好,考试得了17分,老师就让我拿着卷子在教室里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说,我是不会写字的人,同学们有的笑,有的流眼泪。这一幕,一直种在童年中,繁衍在往后的时间里,虽然可以凭借很高的知识量,人生的各种经历,自己的悟性等可以掩盖掉,但是潜意识里已经住下了,这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童年阴影理论,即童年受到挫伤,对其一生都会有影响。所以,画画是为了什么,有很多种答案,有的成为一名画家,有的为了综合素质提高,有的将来把画画用在职业里当一名设计师,有的通过艺术变得有气质,有的让其一生保留一个爱好,有的通过画画可以发泄情绪,有的通过画画保留想象力,有的通过画画懂得审美等等,答案可以列出无数,但杨帅一直觉得,画画的终极是树立孩子自信。


七、问题:【画画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回答:儿童美术与美育社会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说,经过多少世代的努力,我们一直还在探索,在儿童美术教学长期实践中,通过和家长广泛的讨论,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触,发现和孩子交流时,可以将美从一张画纸里跳出来,以更广泛的视野来向孩子们解释美,美也就变的从狭义的理解扩展到广义的范畴,这对孩子的思维发散、想象力都有很大的助益,为了说明的更加清楚,我们来举个范例:当孩子拿着一张画兴高采烈的找我们家长看画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这张画里学到的构图,非常的美,妈妈觉得可能把这种构图学习,将来用在城市规划当中,你想,一张纸不就是一个城市吗?你在纸上画画,就像在城市中规划,说不定你将来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设计大师,也或许我们将来变成地球村,你可以规划整个地球让它变的更美,我们将来没准移民到火星,你可以规划星际城市,整个宇宙就是你的画纸,每个星球就是画中的元素,你觉得呢?”同样的还有:在画面中学到的点线面的关系,可能会像乔布斯一样将这种美用在手机电路板的设计当中,在画面中孩子的色彩学习可能用在一条爱马仕围巾的色彩艺术里,在画面中学到的造型可能会让孩子将来对产品设计情有独钟等等,所谓美育,难道不是有关一切美的教育吗?而非仅仅局限于美术范畴,按“美育代宗教”中所说,还包括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等等。这样,画画就从一张在纸上涂满颜料的画(狭义的美,或是艺术教育,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等)进行无限的拓宽(广义的美,或者是实质美育,它强调将对美的欣赏、创造渗入到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或者是职业当中来),进而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培养孩子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以致创造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孩子们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格、优秀的素养。那么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所处社会定是充满美的,充满想象力的,充满爱的,杨帅把那个未来的社会称之为“美育社会”,那个社会可能有点遥远,但是我相信它是会可以实现的,马英九先生曾在2012新年致辞说:我深深体认一己的微小,短暂,只愿更谦卑地面对下一个百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每一代都是沧海一粟,都是感念的后辈,都是谦虚的学生”,我想通过世代的努力,美育社会终究会实现。
以上七个方面,分别针对儿童美术中的画画与心理、画画与思维、画画与情感、画画与生活、画画与自然、画面与终极、画画与美育进行基础的浅谈,其实每一个都可以独立展开,做更加深入详尽的研究与阐述,鉴于序言的篇幅所限,权当无知者无畏,抛砖引玉了,希望这本书是一个开始,能够有更多的家长和热心人士的参与,甚至批评,不断的丰实本书,使得我们儿童美育生态日臻完善,最后杨帅引用严长寿先生《教育应该不一样》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本序:“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

艺术培训加盟